海纳百川 去粗取精 大道至简
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平台
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平台

圣人为何“述而不作”?

发布:尤德才2023-06-03 条评论 条浏览分类: 互相交流

厦门    尤德才
 
        孔子是公认的大学问家,述而不作的典型。孔子自称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。” 一部《论语》,是孔子徒子徒孙们根据眼见耳闻和道听途说的孔子言行,整理搜集编纂而成,不是孔子本人的大作,最多只能算是“口述实录”。至于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春秋》,那就更不用说,孔子只是一名编辑。儒家讲“立功、立德、立言”,这“立言”一条,孔子不会没有想过,但他的“立言”,只是述而不作,说说而已。
 
        外国智者圣贤也如此。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,平生忙于在雅典的广场和他人辩论,也未曾留下著作,后世对于苏格拉底的认识完全出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。
 
       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同样是“述而不作”!整日悟道,修行,同样未留下半点著作。释迦佛说:“谁说我49年讲经说法,就是诽谤佛法”!佛学佛经是他的弟子笔录和后来佛学大师感悟而编集成书;禅宗也许深刻地领悟了佛陀的旨意,明确提出“不立文字”。禅宗五祖弘忍“生不瞩文,而义符玄理”;北宗祖师神秀亦是“禅灯默明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不出文记”;而真正开创禅宗的惠能六祖,甚至更明白地说道:“佛性之理,非关文字能解”。
 
        基督耶稣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,《圣经》执笔人是40多位以色列人,他们的生活年代跨越了十六个世纪。
 
       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同样没留下著作,《古兰经》也是穆罕默德口述、他的弟子们笔录汇集成书,不同弟子笔录汇集内容也存大很大争议。如今传世之作皆奥托曼版本,这个版本和穆罕默德的原始版本之间存在多大差异,成为千古之谜;
 
       古今中外智者圣贤们无论是对外部客观的宇宙世界、还是对人类社会、乃至对人生的内心世界都清晰明了。他们的学识和智慧都是古往今来人类中最高最深的。如果愿意著书立说,不仅著作很多,而其作品跻身“有史以来人类最伟大的作品”也易如反掌。但智者圣贤们为何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“述而不作。众说纷纭。
 
      也许有人认为,智者圣贤“述而不作”是没有写作条件(公务繁忙、俗事缠身、缺乏笔墨纸砚等)。或是因为谦虚,或淡泊名利、或写作是非常耗费心力脑力,进而影响健康等原因。但这些原因很难成立,因为,智者圣贤有那么高的学识和大智慧,不写下来利益人类,那不是很自私吗?能称得上智者先贤?
 
       我以为, 中外古圣贤智者“述而不作”主要原因,是他们领悟了“道”。“道”是宇宙产生之根,道是万事万物之本,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中产生的。凡智者圣贤都会效法“道”,遵道贵德。圣人言行的依据就是“道”的真理,无论阳刚生息,还是阴柔生息,都要不折不扣敬畏道、顺应“道”。
 
       “道可道,非常(恒)道”、“道不可言,言不及道,”混沌性是“道”的特性。语言文字有局限性,科学逻辑研究有局限性。因为,“道”是形而上,到了形而上本体论高维层次,是超语言、超科学、超逻辑的。“道”和现象之间不是因果等逻辑联系,无法用科学性、辩证法,归纳法,演绎法等所谓先进性所能认识,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。可感知,却看不见摸不着。这里想把“道”说清楚,那是不可能的。正如孔子所说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准确表达悟者的内心体验。因为,语言很难准确表达诸如精神情感、意识、智慧、市场经济“那只无形的手”等无形东西的感受和内涵,以及它们的独特作用或进行量化等。
     
       “道”的高维性只能靠参悟。人类被锁在最低维度(三维)的时空之中,无法站在最高的维度中全息地看清宇宙的真相和奥秘。真理是有条件的、是相对的。主客观受时间、地点等条件的限制,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。即“道”在不同时空、不同人,不同事情出现不同的现象,是“活”的东西。比如说,一个苹果是红色的,但过了一段时间发黄了。由于苹果的颜色随着时间发生改变,所以我们对苹果颜色的真理性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。
 
       孔子晚年读《易经》,最重要的心得只有四个字:“时也,命也。”“时”在《易经》中出现近60次,从各角度看,用时,时机,时用等等,说明“时”是多么重要。《易经》说:“为道也屡迁”,并没有什么万古不变的大经大法,宇宙是运动的,其规则、道理也因时因世而变,永远不变是变化,万物都是处于变化状态。由于道的时效性,我们只能持经达变,与时俱进。
 
       孔子重要思想之一“仁”,在《论语》中出现一百多次,每次出现“仁”的含义依情境不同而不同。短短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的《论语》,同样一个问题,不同的人来问,孔子给出的是不同的答案。因为道理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表现,表面上看似矛盾,实则有深厚内涵的,符合“道”的事物发展规律。人的认识同样随着时空,环境的变化而变化,关键是主客观和谐的统一。终极真理和无限东西只能在认识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中去把握,即可知,又不可知。
 
       即使你把真理传于别人时,其过程“真理”也会打折扣了,因为受教之人领悟能力参差不齐,即便不作任何改动,传至两三代弟子之后便会慢慢和原本的教导分道扬镳了,更不用说在传道布道过程中避免不了的别有用心之人的篡改……。
 
       譬如,真正读懂孔子智慧很少,哪怕号称最理解孔子思想的孟子,实际上与孔子的思想甚远。如孔子从不言“人性善恶”,孟子偏说“人性”是善,何况孔子学生弟子,故有韩非的“ 儒分为八”之说。现在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“孔孟之道”,已对孔孟思想等中华文明进行肢解和变异,而非中华传统文化文明之根本;同样,千百个弟子对佛陀的教导的不一样的理解,这才有了后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举行一次佛法大会,众弟子齐集探讨佛陀的教诲,最后发展到了讲慈悲的佛法大会成了战场,辩论失败者会被处决,玄奘自己就亲历过,九死一生,这哪儿还是佛法大会,使得佛学几乎在印度本土销声匿迹,只剩下了那座著名的那烂陀寺……。更何况现在佛经并非全部是释迦牟尼所说,也有后代弟子、高僧根据自己的体悟,或伪托释迦牟尼所写,但也不能全部否定其中的价值。
 
      综上所说,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、“道不可言,言不及道,”“道”的混沌性、,“道”的真理时效性是智者圣贤为何“述而不作”的主要原因。
 
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,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,谢谢合作!

已有条评论

  • 匿名
点击我更换图片

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